基本情况
姓 名:杨慧
性 别: 女
职 称: 副研究员
学 历:博士
Email: yanghui-kdl@karst.ac.cn
地 址: 广西桂林市七星区七星路50号
邮 编: 541004
工作简历:
2015/12——今,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副研究员
2011/——2015/11,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助理研究员
2007/11——2008/6,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信息工程系 助教
教育简历:
2008/9——2011/7,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博士
2004/9——2007/7, 中国地质科学院 硕士
2000/9——2004/7, 青岛大学 学士
期间:2016/12-2017/12, 德国汉诺威大学 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岩溶区土壤有机碳;
岩溶区土壤元素迁移;
承担或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 断陷盆地生态环境地质分异与石漠化协同演变机制及发展趋势;2016/7——2020/12;负责人
2.国家青年科学基金 岩溶区钙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机制研究;2015/1——2017/12;负责人
3. 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 恭城岩溶石漠化区低碳循环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机制与示范; 2015/1——2017/12;负责人
4.广西青年科学基金广西桂林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中腐殖物质组成研究;2013/4-2016/3;负责人
代表论著(*通讯作者):
1.杨慧,张连凯,曹建华,于奭. 2011. 桂林毛村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土壤碳结构比较. 中国岩溶,30(4):410-416.
2.杨慧,张连凯,于奭,曹建华. 2012. 桂林毛村岩溶区与碎屑岩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中国岩溶, 31(3):265-271.
3.Yang Hui, Zhang Liankai. 2014. Adsorptive behaviour of arsenic in a karst subterranean stream and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of its influencing variables: A case study at the Lihu subterranean stream, Guangxi province, China. Acta Carsologica, 43(2-3):287-296
4.Hui Yang, Meigui Lu, Jianhua Cao *. 2015. Trace elements of the soil-plant systems in subtropical karst and clasolite areas in Guilin, Guangxi,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73(10): 6259-6269
5.Hui Yang, Li Zhou, Liying Huang, Jianhua Cao*, Chris Groves. 201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oil carbon transfer between forest soils in subtropical karst and clasolite areas and the karst carbon sink effect in Guilin, Guangxi,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74(2):921-928
6.杨慧,涂春艳,李青芳,杨利超,曹建华* 2015. 岩溶区次生林地不同地貌部位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南方农业学报,46(5):777-781
7.杨慧,张春来,黄芬,谢银财,曹建华* 2015.利用多元统计方法评价两种不同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稳定性特征(英文) 南方农业学报,46(6):971-977
8.杨慧, 李青芳, 涂春艳, 曹建华* 2015.桂林毛村岩溶区典型植物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广西植物, 35(4):493-499
9.Yang Hui, Liang Jianhong, Chen Jianrui, Cao Jianhua* 2015.Soil calcium speciation at different geomorphological positions in the Yaji Karst Experimental Site in Guilin, Chin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6(4):224-229.
10.杨 慧,白 冰,谢银财,曹建华*2016.桂林毛村岩溶区自然植被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初步研究 中国岩溶,35(1):19-26